让秦腔艺术绽放时代光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西安易俗社是鼻祖剧社、文化剧社、革命剧社,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西安易俗社有着自身的担当和使命。
新时代以来,我继续秉承西安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办社宗旨,强化精神传承、剧种传承、剧目传承、人才传承,倾力打造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收集整理百余年来西安易俗社珍贵文献资料,对老字号品牌文物保护单位的剧本、场馆、剧目、历史资料等实施全方位保护。
传承经典,保护非遗。我与同仁们一起抢救复排易俗社原创经典传统剧目《三滴血》《双锦衣》《软玉屏》《貂蝉》《夺锦楼》等本戏、折子戏本(折)80多部,同时不断打造精品剧目,创排大型秦腔剧目《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易俗社》,推出《百年易俗社》纪录片,并将《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拍摄成秦腔3D电影。《三滴血》还被拍成动画片在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电视台播放。
易俗社不断挖掘整理百余年来博大精深的戏曲文本,同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创排了大量现实题材作品,唱响时代主旋律。2020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根据同名京剧移植改编秦腔现代戏《党的女儿》;2021年,在秦腔现代戏《织梦人》中,我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饰演了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赵梦桃,打造“以劳模演劳模”;2022年是易俗社建社110周年,我们推出了眉户剧现代戏《滚烫的年华》、新编秦腔历史剧《昭君行》、秦腔历史剧《程婴救孤》等,同时出版了《中国戏曲典藏·百年易俗社》等10余部系列丛书、20余部剧目音像制品。
为了提升和弘扬易俗社的学术价值,我积极推动易俗社走进高校进行演出和讲座,开展戏曲研学。活动期间,我和同事们会示范剧目片段、唱段,示范秦腔、眉户、碗碗腔、弦板腔、商洛花鼓、阿宫腔、线腔、同州梆子、陕北道情、汉调二簧等多种剧种,让学生们由体验、体会而至体现,了解秦腔和易俗社。
2020年,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我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秦腔的立法性保护。《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秦腔艺术历史悠久,如何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绽放时代光彩?在我看来,不断守正创新,才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根本。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让秦腔与易俗社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早在2016年,我和同事们就以8间女生宿舍的场地,打造了一个微型的易俗社展陈馆,介绍易俗社历史,引发社会各界关注。随后,我提出了以文旅融合促发展的思路。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2021年9月,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包括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还有露天戏台、老字号美食等,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为一体,现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新地标。
踏上新征程,我将继续以身作则,带领易俗社进一步以传承、保护和发展秦腔事业为主要任务,不断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独具秦风秦韵的文艺精品。
(作者:惠敏莉,系党的二十大代表、西安易俗社社长)
贵州遵义电厂社区——文明创建点亮夜经济******
傍晚时分,位于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迎红街道电厂社区老电厂内的小野马城市营地里,亮起了氛围灯,燃起老式围炉,烤地瓜、烧烤、火锅等美食在折叠桌上铺散开来,精致悠闲的氛围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露营。
“冬天用围炉烤地瓜既传统又能取暖,氛围很棒,而且里面环境很好,非常适合与亲朋好友小聚。”家住电厂社区的王女士说,“这里的变化很大,以前的环境很不美观,现在打造成一处网红打卡地,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还让市民在工作之余有了一个新的休闲去处。”
今年6月,小野马城市营地抓住露营热度升温的机遇应运而生。而在此前,这里是被闲置了几年的建筑工地员工休息区,多是坑坑洼洼的地面、乱停乱放的车辆、摇摇欲坠的工棚。
“在整治社区环境,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过程中,如何盘活这几十亩地?我们与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商议,决定发展夜经济。”电厂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简柱军说,确定了发展业态布局后,小野马城市营地率先入驻,丰富的产品业态、精细化设计的景观绿化、规范的门店管理,在带来烟火气的同时,也把城市一角装点得井然有序。
“营地以盘活城市闲置土地、激发周边消费活力、部分盈利反哺社区为主要运营模式,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小野马城市营地负责人杨熙雯介绍,营地设有30多个帐篷,日均接待游客300人左右,根据节日特点,适时推出民俗相关或节日专享等主题活动,并利用周边闲置资源开发“网红车摊”,进一步打造消费新业态,为大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消费体验。
城市闲置地变成夜经济新载体,不仅能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居民就业。据介绍,小野马城市营地最多时有30多名员工,大部分为周边居民。“我在营地负责采购,一个月能拿4000多元工资,离家又近,比在外面打工要好得多。”电厂社区居民李汝筠在营地工作了半年,对工作很满意。
“以文明创建点亮夜经济,让消费更好地拉动经济,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简柱军说,社区还将科学规划场地布局,新建停车场,招商引进餐饮商家,丰富经营业态,规范夜经济集聚区域管理,让城市烟火气与文明同行,促进城市活力提升,推动辖区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黄娴)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